第016章 西征纪实(四)对垒奥卡河畔-《大明元辅》


    第(2/3)页

    而在1700到1721年的北方战争期间,他们家族同样为沙俄政府提供大量金钱援助。18世纪,该家族在乌拉尔建立了一些炼铁、炼铜工厂。然而直到1722年,该家族成员才取得男爵爵位。到了1798年,保罗一世·彼得罗维奇又封这个家族以伯爵爵位。

    由于长盛不衰,这个家族中出现许多政治家,如亚历山大一世的亲密顾问巴维尔·斯特罗加诺夫等。这个家族对俄国艺术的发展也作出过重要贡献,他们曾出资修建许多教堂、建立圣象画的斯特罗加诺夫画派。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这样一个家族,也经历了长时间的投资才获得区区男爵爵位,而最终也只捞到伯爵……而现在明军有多大方呢?一开口就要让沙皇给阿列克谢封个大公!

    只能说,阿列克谢没有瞬间激动得脑溢血,已经算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水平了。

    以安排私军准备从征为名义回到家中不久的阿列克谢很快返回克里姆林宫,才发现议事厅的讨价还价仍在继续——听起来,似乎是扬扎莫伊斯基狮子大开口,要求俄罗斯割让数座与波立联邦接壤的重要城市,而伪德米特里一世则正用波兰语向扬扎莫伊斯基承诺“现在只能割让斯摩棱斯克作为军费,其他的不能再多,否则只会激起俄罗斯国内更多反抗”。

    阿列克谢漠然地站在旁边一言不发,他很清楚,一旦明军胜利,这些交易都只会成为明军西进的借口。

    当第一缕阳光爬上克里姆林宫的尖顶时,他的三千私军已换上波兰式样的披风,准备作为波俄联军的一部分开赴前线。

    泰昌二年七月,奥卡河平原蒸腾着令人窒息的热浪,耐旱的针茅在风中蜷缩成焦黄的螺旋,远处弗拉基米尔城的尖顶教堂像被烤化的糖块,扭曲在热空气中。

    额尔德木图与伊勒都齐的三万骑兵在南岸列成两列横阵——这阵看似极其简单,若能从天上往下看,就是个汉字的“二”,但它却是当年李成梁的“成名技”,只是不知道额尔德木图是否真要效法李成梁的打法。

    玄色山文甲与猩红披风在烈日下泛着金属冷光,一万两千具装重骑居中,马首铁具上的饕餮纹被擦得锃亮,额尔德木图的九斿白纛大旗中央,金线绣就的“明”字格外醒目。

    “世子,元辅提醒咱们小心一些的波兰翼骑兵人数太少了,居然只有三千……波兰人把这些宝贝藏在了中军。”伊勒都齐的蒙古靴碾过滚烫的沙砾,将羊皮地图按在临时堆砌的土墙上。

    地图上,波俄联军营地用炭笔标得清清楚楚,方便额尔德木图对照着用望远镜观看敌营:左翼一万两千哥萨克轻骑呈散兵线铺开,马刀刀柄缠着象征草原征服者的狼尾;中央十五个射击军方阵如棋盘般整齐,每个方阵应该是一千人,他们的火绳枪枪管在阳光下连成银色的线;右翼一万五千征召农兵扛着五花八门的农具,盾牌上歪歪扭扭画着双头鹰徽记……

    最深处的辎重营,三十座临时搭建粮草仓库居然是类似蒙古包的帐篷,帐篷上有着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商队徽记——这既是该家族为波俄联军提供了大量物资的证明,也是阿列克谢斯特罗加诺夫暗中传递的情报。

    额尔德木图的望远镜扫过对岸,波兰翼骑兵的银翼战旗果然集中在中军,三千具装重骑如银色森林,翼翅状的轻质木架上装饰着金属饰片在风中轻颤,每一片都折射出刺眼的光。[注:波兰翼骑兵在欧洲更应该视为骠骑兵,即介于重装与轻装之间的骑兵,但在半具装的明军眼中,基本就被视为重骑兵了。]

    他忽然转头,望向东南侧的丘陵——那里有一万喀山鞑靼轻骑正散落在稀疏的白桦林中,首领巴图尔哈只的青色战旗时隐时现。这些刚归附的骑手仍穿着传统突厥服饰,腰间弯刀与背上的弓箭让他们与正在对峙的两军看起来仿佛是两个时代的产物。

    他们从额尔德木图处得到的任务是“视战况自行决断”,实则是额尔德木图有意将这支忠诚度存疑的力量置于次要位置——你们若看见我方即将胜利,那就助我一臂之力,如若我军不能取胜,我也不怪你们坐视不理。

    至于他们会不会反水倒戈,额尔德木图却并不担心——他对己方能取胜毫不怀疑。

    “告诉巴图尔,”额尔德木图对传令兵道,“若见俄军辎重营起火,便可下山收割战马与粮车——但不许靠近主战场。”

    他深知,这些曾被沙俄压迫的鞑靼人,对掠夺的兴趣远大于死战。

    明军阵中,三十六门三号炮已卸下防雨毡布,炮组士兵正用浸过鲸油的棉布擦拭膛线。这些火炮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运输,炮身上“京华造”的铭文仍清晰如昨。炮手们背后的木箱里码放着特制的定装火药和炮弹弹丸,每包定装火药都经过二次校秤,确保重量误差不超过三钱。至于弹丸,那都是京华以模具化的方式生产的,误差更小。

    在他们身后,一万余七河轻骑正给战马喂水,这些蒙古马的鼻翼歙动着,对奥卡河略带盐碱味的河水显出一丝不耐——它们更适应草原的清冽泉水。

    对岸的俄军营地忽然响起刺耳的号角,波兰翼骑兵开始整队。扬扎莫伊斯基的羽饰帽在阳光下闪烁,他正用马鞭指点着明军阵型,周围簇拥着的沙俄贵族们面露忧色。
    第(2/3)页